防盗防骗篇(十七)犯罪分子骗学生的招数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头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或推销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你上当。
1、伪装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李某,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持某电视台台长名片,提高级摄像机一部,来到一所高校学生宿舍,声称要招收若干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每人先交50元报名费,经考试合格录用。当即不少学生与李某结交,并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交款。李某为这二十多名学生录了像,说是带回去审核时作参考。结果,李某骗得1000余元后,逃之夭夭。
2、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换真钞。1996年5月,不法分子张某和廖某探听到某高校刚发过奖学金,有意到女生宿舍行骗。她们带着紧俏的真皮背心去推销,优惠价说成108元,称交朋友,只收整数100元,行骗者事先就在衣兜里装好一张100元票面的假钞,买皮背心的付100元票面的真钞,行骗者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马上又拿出来还给对方说:“最好付零钱。”淳朴的学生万万想不到瞬间返还她的钱已经不是她刚才付的那张真钞了,又拿了两张50元的真钞给对方。等得知上当时,追行骗者已经来不及了。
3、假装销“黄”,乘机敲诈。1997年10月一周末晚上,某高校学生李某和王某无聊闲逛到市场。有一人拿着录像“光盘”鬼鬼祟祟地推销说:“享受刺激,难得机会,有意者价格优惠。”这两个学生神魂颠倒,经不住诱惑。刚与其谈好售价,就冲出一伙人说:“我们是便衣,你们敢干这种违法的事,是当场罚款,还是到所里接受审查。”行骗者诈光学生身上的钱还不满足,又坐出租车到学校里拿钱。碰上校卫队巡逻盘问,才被当场抓获。
4、故意撞人,勒索钱财。1997年8月的一个晚上,某高校的三位学生在灯光耀眼的大街上的÷散步,莫名其妙地有一名过路人撞了过来。那人捡起落在地上的眼镜说:“你眼镜瞎了,我这副眼镜是进口玻璃、进口镜架,共180元。”不知“行情”的同学以为三张正理嘴,不愁搬输赢。想不到又走来一伙人,摆出一副公道的样子说:“你们撞人不认帐,还想打人,若不赔偿,我们要帮他摆平······”三位同学见识不妙,只得掏光身上的钱,还挨了一顿打。在回校的路上才明白,今晚遇到的是合伙作案的骗子和流氓。
5、骗取信任,掩盖作案真相。某校附近个体小吃店主张某,主动与校内几个经常来店进餐的学生拉上关系,表现得十分慷慨,不久即与学生交上朋友。学生也经常将张某带进学生宿舍玩乐。在以后一年多得时间里,学生宿舍的钱物经常不翼而飞,致使有的学生连生活费、路费也无着落,张某有时还主动资助一点。同学们之间相互猜疑,唯独对张某不曾怀疑。后经校保卫部们周密调查取证,终于查获了张某利用往来自由之便多次作案盗窃学生大量现金、物品的事实。
6、利用关系,寻机盗窃。诈骗分子王某在火车上遇一高校回家度假的学生杨某,故作热情大方,攀谈中,该生轻易道出了自己的全部身世及在校情况,并说出自己同班好友龙某假期留校的情况。王某听后暗自高兴,随即下车,反身乘车来到这所高校找到龙某,声称自己是杨某最要好的“中学好友”,此次特意利用假期来找杨某,一同出去搞点“社会调查”,为撰写一篇论文收集资料。龙某深信不疑,告诉对方杨某“刚刚离校”,并热情地提供了食宿方便。第二天,空虚的学生宿舍内8个寝室一片狼藉。王某在盗得300余元现金及微型收录机、计算器各一部后不辞而别(以后在途中被校保卫部们查获)。
7、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以帮助办理出国手续,介绍工作,买紧俏商品等手法作为诱饵,达到行骗的目的。
无情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普通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交往中不能没有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