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识(下篇)
地震速报信息解读
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台网很快就能报出关于地震的信息,主要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甚至地震的过程等等。如果运用得当,那么这些信息对减轻地震灾害非常有帮助。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有时则也能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地震学家主要是依靠地震台网来测量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从而确定地震的参数。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不高,在地壳中,大约是若干千米每秒的数量级。同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又很复杂,在地下,地震波可以发生所有我们在光学里熟悉的波动现象——反射、折射、散射、聚焦,等等。与此相关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要准确地测定地震的时间、位置和震级,就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地震台站的资料,只有在地震记录资料比较多的情况下,由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干扰才能得到有效的压制。但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有限性使获得比较多的地震台站的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差不是数字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由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所决定的。
所以一般地说,在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学家首先是用比较少的台站资料,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粗略的地震参数,采用计算机自动定位和数字通讯网络以后,这个过程已经大大地加快了。现在,这个过程最快可以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两分钟内完成。但是,这样得到的结果通常是有很大误差的。这种误差的产生不仅是由于台站数目太少,而且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很复杂,因此在识别地震信号的时候,计算机常常弄错。所以,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习惯,一般是在地震发生之后的非常短的时间内,用不多的台站资料,由计算机给出初定的结果,然后再由分析人员进行校验。初定的结果一般很快,但是误差很大;比较精确的结果的产出,则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此外,地震学上还有另一种情况。由于地震断层不是对各个方向都对称的,所以沿着各个方向的地震波辐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如果地震台网的分布范围比较小,且偏于一个特定的方位,那么用这个台网定出来的震级通常就会有一个系统的偏差。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在地震之后需要根据更多的地震台站的资料修订震级的原因。
因此对地震速报来说,做到“又快又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不是技术上的,而是自然界所赋予的,如同蒸汽机的热效率无法达到100%一样。但是另一方面,从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的角度说,社会对地震速报的要求实际上也并不是“又快又好”。在地震发生之后,社会首先需要的是“快”,以回答“是否需要启动应急系统”的问题,需要的主要是速度而不是精度。就是说,首先需要的,并不是精确的地震参数,而是大致的地震参数。对政府和社会公众而言,这时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次地震究竟是“大地震”还是“小地震”,而并不是震级究竟是6.5还是6.8;究竟有多远或者大致在什么地方,而并不是确切的经纬度数字。这些参数应该尽快给出,即使它的误差很大。但是,在地震发生后的比较长的时间之后,社会需要的是“好”的信息,是尽量精确的、尽可能多的信息,需要的是精度和信息量。这时早两个小时、晚两个小时给出这些信息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但是仍旧重复原来的几个参数却是令人失望的。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北京台网速报的震级是3.2,而河北台网速报的震级是3.5,为什么昨天报道的震级是6.1而今天却“变成”了6.4,为什么中国报道的震级是7.8而美国报道的却是8.1,等等。其实知道了上述这些知识,我们就会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防震减灾所必须的。
震中位置与人文地理位置的对应是正确理解地震速报信息的又一个关键问题。例如,1998年河北省张北地震,地震台网初定的震中位置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和。与实际震中位置相比,这一结果在地震学上是无可挑剔的。因为地震最初的定位是有误差的,无论是张北还是兴和都在这一误差范围内,而且,如果单纯从地理位置上看,兴和甚至距离震中(即地震开始发生破裂的地方在地面上的投影)更近一些。但是,受地震损失最大的地方是张北,因此习惯上,我们称这次地震为“张北地震”。这一“跨省界”的问题在公众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怎么居然把地震的“省份”都搞错了。事实上,即使国际上一些非常先进的地震台网,对于远离台网的一些发生在面积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的地震,由于震中范围处于台网的覆盖范围之外,经常地也甚至会出现因为定位误差而在初报中将地震的“国籍”也“弄错”的问题。实际上,此时只要把初报和终报分开,并且把误差范围搞清楚就行了。
应该说,正如对说明书的正确理解责任不在消费者,而在生产商一样,上述这些误解,从根本上说也不是社会公众而是我们地震部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说清楚初报结果与精确结果的区别。当然,历史地看,这个问题倒也不怪地震学家。计划经济时代,连天气预报也不搞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所以怎么样才能让社会准确地解读我们所提供的信息又不发生误解,我们确实没有经验。但假如社会公众事先能够了解上面的概念,那么类似的误解也许今后就不会发生了。 类比是我们解读科学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有时类比也会出问题。我国社会公众用来解读地震速报的类比对象之一是气象监测,或其他类型的“观察哨”,20世纪60至70年代,更有很多人把地震速报与“站岗放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地震速报的一个恰当的类比对象,应该是天文观测,由于光速是有限的,因此彗星和木星相撞,我们“看到”的是几分钟之前的情况,“看到”的类星体是在遥远的岁月以前的形象,太空中光波传播的复杂性经常导致我们“看到”的天体的形象发生畸变,比如可以看到引力透镜效应,而要得到“好”的图像就需要时间进行更精细的信号分析和图像处理。 至此,我们再来说地震预测。就现在地震学对于地震和地震预测的认识水平来说,把地震预测比做天气预报也同样是不合适的。其实,地震预测问题与火灾或交通事故问题进行类比可能更切合实际:在那里,我们可以知道“危险地区”和“危险时段”,可以采取措施去避免事故的发生,对有些事故我们也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甚至警报,但是,我们却无法准确地预测一次具体的事故。
如何给地球"号脉"--谈地震监测
地震时,大地象发了疯一样颤抖,山摇地动,房屋倒塌,夺去很多生灵。人们自然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给发疯的地球做个诊断呢?能不能提前打个招呼、让人们有所防备呢?
承担这项任务的就是地震科学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正是他们在日日夜夜地为人民站岗放哨,给躁动不安的地球"号脉"。据中国地震局统计,在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地震机构,台湾省也有很强的地震科研力量。这些地震机构在《防震减灾法》中被法定为地震主管部门,下辖1000多个专业台站,从事人员在2万人以上。形成一个对大地活动进行严密监视的网络,以观察地下的动静。
这就像大夫给病人查血压、做CT、进行各种理化检验一样,地震部门对地震的监测可归纳为四大学科、八大手段。这些学科与手段,很像医院里开设的内科、外科、骨科……。这里逐一加以介绍。
第一,叫测震学科,专门负责记录地下大大小小破裂引起的震动。1000多年前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就属于这种仪器。当年在洛阳记录到了当地人们并没有察觉的远在千里之遥的陇西大地震。现在的地震仪比过去完善多了,采用先进的电子反馈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形成一种叫"宽频带、大动态、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这种地震仪可记录小到1级以下的微震、大到8级以上的巨震,而且还可以给出完整的地震波形。目前,全球发生的大于7级、邻国大于6级、国内大于5级、首都圈地区大于4级的地震,在发生以后15分钟就可以准确地给出地震的震级、位置、时间和深度,为人们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争取了时间。
第二,叫地震形变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断层的移动,尤其是一些重点地震区地下应力应变的微小变化,都逃不过这种监测的"眼睛"。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金县水准测量站就发现地壳出现显著性变化,为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立下大功。在大地形变监测中,我国采取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叫地震地球物理场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的重力场、电场、磁场、应力场、温度场等等变化。大家知道,地震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的能量是由地球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地幔物质的迁移、地核高压高温物质的热运动所提供的。在地震断层发生错动的前前后后,必然伴随大量的这些物理场的剧烈变化。
第四,叫地震地下水体的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中氡、水中汞等放射性元素的变化。地球深部富含流体(以水为主体),对于地下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和构造运动起很大作用。国外有不少地震的震前,发现水位有明显的向震中趋近的变化,而且震中附近的氡含量等大幅度跳跃。
以上这四方面的监测,重点可分为微震、强震、地磁、地电、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八种,成为我国当前监视地下变化进行地震预测的主要手段。
根据监测的数据,我们己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大地震、云南孟连大地震、新疆伽师等中强震以及南黄海等地的强余震。当然,我们也漏报或错报了一些地震。这正像我们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一样,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地震天敌。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监测,积累资料,加深认识和探索,终会有一天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让人类从地震的威胁下解脱出来。
地震时怎样判断震中的远近
地下岩层在发生突然破裂或错动时,原来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会释放出来,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地表强烈震动,这就是地震。地下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波引起的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但粗略地说,可以分为地面的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的是纵波。它传播得较快。所以,离震中越近,地面上下颠动越厉害,离震中越远,地面上下颠簸就越轻。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的是横波。它传播较慢,速度一般是每秒钟五、六公里,并且衰减得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人们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仍能感觉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场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有一个时间间隔。我们可以根据感觉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来粗略地判断震中的远近。这个时间间隔越短,说明震中越远。用每秒钟8公里速度和这个间隔时间相乘,可以得出大概的震中距离。
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对人类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一次7级以上地震,顷刻间可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人员死伤数以万计,损失巨大。
地震的危害不仅在于突发性强,而且大多在夜间,甚或人们熟睡时突然降临。例如,被称为20世纪十大地震之一的1906年4月12日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发生在清晨5点12分,1906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则发生在日落以后的19点11分。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区发生的7.8级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大多数然还处在梦乡中。据统计,1985年我国境内共发生25次5级以上的地震,有20次发生在日落后的19点以后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占总数的80%。地震发生在夜间,对受害者更是雪上加霜。
地震其实随时都会发生,而事实上多发生在夜间,是因为受外因——太阳和月球引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2次涨落。同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也会引起地壳的“潮汐”现象,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察觉罢了。据测定,在朔望时,北京一带的地壳大约可以升降40厘米。如果地球内部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而此时正好有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这样蓄势以就的地震能量就会一下子迸发出来。在这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因为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是太阳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时候。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大地震,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二;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也恰好是农历十二月十七。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地震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并不是偶然的。
海底大地震
您以为只有陆地才经常发生地震吗?不,在深深的海底,也经常发生地震。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海洋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与群岛区的深渊中尤为多见。
海底地震是异常猛烈的,这些地震每年释放的能量,足以举起整座喜马拉雅山,其爆炸力可与十万颗原子弹相比。
海底地震首先受到威胁的是航行在海上的船只。1959年春,前苏联客货轮“库鲁”号,正航行在堪察加沿海海域,突然,船身受到剧烈的震动,就像大铁锤不停地在船底撞击,顿时舵轮、雷达、罗盘全部失灵,海面上腾起无数水柱,周围弥漫着白色的泡沫。1964年3月21日,前苏联“坚定”号救护船正在距安克雷奇市250海里的公海上航行。突然,海底地震发生了。救护船在五分钟内,受到三次剧烈的震撞,其凶猛的程度,就像全速前进着的船只猛地冲撞上大块礁石一般。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壳便急剧地升降,迫使数千米深的海水水柱发生运动,在海水上层形成巨大而迅猛的波浪,这便是海啸。当波浪涌进浅水海域时,浪头骤然增高,好似海中耸立起一堵高墙,高高的水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扑而至,将沿途的一切房屋、树木、人畜、财产一口吞没而去,然后海啸波又卷土重来,就这样一进一退,无坚不摧地多次急剧往返,使波及地遭受无可挽回的洗劫。 海底地震海啸波长很长,且传播速度快,在水深三四千米的大洋中,每小时可传播几十千米,有时竟达数百千米;在传播时,波高在1-2米,加以波长,一般难以使人们察觉,但与它传至浅海或近岸地,波浪叠加,波峰隆起,有的高达20-40米。此时,由于波浪能量不断集中,其巨大的破坏力是可想而知的。从实测得知,海底地震海啸对被冲击的海岸,每平方米的波压可达20-30吨。美国比斯开湾的一次大海啸,拍岸浪波压竟达每平方米90吨。据历史记载,1755年11月1日,大西洋欧洲沿海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海底大地震而引起大海啸,海水巨浪高达18米,海岸附近几乎所有的建筑物被怒涛摧毁,无数船只沉没,里斯本全城建筑仅在6分钟内被倾毁殆尽,10万人死于海啸巨浪之中,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破坏力,给海底地震海啸蒙上了神秘与恐怖的色彩。 在近代,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啸发生于一百多年前的1883年8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随之而来的巨浪,高达30多米,把整个村庄从地图上抹掉,死亡人数达3.6万。1896年6月15日,太阳刚落山,夕阳给日本三陆沿岸村镇涂上最后的余晖,晚餐之后,村民们陆续聚集在广场上纵情歌舞,原来他们正在庆祝当地的一个重大节日,正当男女青年们轻歌曼舞之际,大地发生了抖颤,可是这些狂欢者没有在意,二十分钟后,有人看到海水在迅速后退,从未见过的海中礁石也裸露出峥嵘的面目,紧接着暴风骤雨般的响声由远而近,海面上升腾起了数十米高的“水墙”,排山倒海,呼啸而至。节日的狂欢者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怎么一回事时,翻腾的海浪便把他们全部席卷而去,接着是泥沙横飞,留下一片狼籍。
1946年4月1日,可以说是夏威夷渔民灾难的日子。这天早晨,他们正在海边休息,突然看到前所未有的奇景:海水在急剧地退却,从未露过面的洋底竟一下子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许多海鱼和海洋生物在洋底乱蹦乱跳。这些渔民们以为发生了奇迹,都争先恐后地去捉鱼,正当他们在为捕捉到大大小小的鱼类狂喜时,一阵阵海浪猛然袭来,把119位渔民全吞噬掉,永远含怨于海底。 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海底地震海啸首推公元前1450年间发生在地中海希腊东南的一座西雷岛上,那次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火山爆发,竟将整个岛屿抛向高空,随后轰然巨响着坠入深深的海底。这次巨大的海啸,使西雷岛上的米若阿文化毁于旦夕。
尤为令人震惊的是,1960年5-6月间在南美洲智利附近的海底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其中最强烈的是发生在智利奇洛埃地区8.9级的地震引起的世界最大的一次海啸,其波及范围之广与能量之大,是所有海啸中绝无仅有的。海啸生成后,首先冲向智利海岸,毁坏港口设施,吞没渔民村镇,数以万计的人们无家可归。海啸引发的巨浪更以迅猛之势涌向整个太平洋海域,扑向南太平洋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在悉尼港口形成强大的漩涡,使港口内的船只受到重大的损失。海啸还扑向菲律宾、夏威夷群岛和日本海岸,并以每小时707米的平均速度到达夏威夷群岛,其速度可与飞机相比拟。其波高达9米,当它又以21小时奔完1.7万米的航程到达日本时,其波高仍在8米以上,并把日本本州岛的太平洋沿岸洗劫一空。尽管这次智利海啸波及日本前,日本已发出警报,其民众也已有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损失仍然惨重。这次巨大的海啸最后直影响到前苏联境内的鄂霍次克海后方才罢休,足见其巨大的杀伤力了。
海底之所以会发生地震,是由于海底地壳沿着海沟的俯冲作用的结果。这种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地震,其深度也有其规律,一般在海沟附近,地震震源较浅;向着大陆方向,震源的深度逐渐变大。如把这许多地震震源排列起来,便可组成一个从海沟向大陆一侧倾斜下去的斜面。这一倾斜的震源面,实际上标出了海底地块向大陆一侧俯冲下去的踪迹。
我国的20个地震带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我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1.台湾带;2.闽粤沿海带;3.东北深震带;4.营口-郯城-庐江带;5.河北平原带;6.海原-松潘-雅安带;7.山西带;8.渭河平原带;9.银川带;10.兰州-天水带;11.河西走廊带;12.马边-巧家-通海带;13.冕宁-西昌-鱼鮓带;14.腾冲-澜沧带;15.哀牢山带;16.炉霍-乾宁带;17.花石峡带;18.拉萨-察隅带;19.西藏西部带;20.天山带。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有密切关系。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多。
世界上哪些国家地震多?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我国正好介于两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国家。
什么是常规宣传?
常规宣传是面对全民的地震知识普及性宣传,宣传内容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地震、工程抗震知识,有关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地震科技的进展为主,目的是增强群众的防震意识和增长防震知识,提高群众识别谣言的能力,克服恐震心理,抑制谣言的发生和传播。常规宣传一般不要搞宣传高潮,制造宣传声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地震谚语二十首
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
上下颠,在眼前;晃来晃去在天边。
房子东西摆,地震东西来;要是南北摆,它就南北来。
喷沙冒水沿条道,地下正是故河道。
冒水喷沙哪最多?涝洼碱地不用说。
豆腐一挤,出水出渣;地震一闹,喷水喷沙。
洼地重,平地轻;沙地重,土地轻。
砖包土坯墙,抗震最不强。
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女儿墙,房檐围,地震一来最倒霉。
地基牢一点,离河远一点;墙壁好一点,连结紧一点;房子矮一点,房顶轻一点;布局合理点,样子简单点。要想再好点,互相多学点。
地震闹,雨常到,不是霪来就是暴。
阴历十五搭初一,家里做活多注意。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沙。见到了,要报告。为什么?闹预报。
地裂山崩话地震
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地球表面无时无刻不在振动,就象人的脉搏一样,只要人还在活着,脉搏就永远跳动。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科学家们把地球的这种振动叫做脉动。脉动的成因虽然不同,但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然而有时地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俗称“地动”。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的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人类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例如1976年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12万5千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电能。原子弹的威力是很大的了,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相当于两万吨黄色炸药。而唐山地震的地震波约等于400个这样的原子弹。大地震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山区造成崩塌,在城市引起火灾,在海上激起海啸,以致远在离震源数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响。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83万人死亡;1976年在我国唐山的地震,有75万人死亡;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30万人死亡;1923年在日本东京的地震,有至少10万人死亡。此外,1960年破坏摩洛哥阿加迪尔港的地震以及1962年横扫伊朗北部农业地区的地震,据粗略估计,也都各导致了12000多人死亡。如果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则造成的灾害相对小一些。1950年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的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千瓦的发电站一年的发电量,造成严重的地裂山崩,也引起了大面积地形变化,但生命财产损失不多。1959年,美国黄石公园附近发生地震时,突然造成地面崩塌,把一条公路倾倒入蒙大拿的赫吉恩湖中,公路突然变得好像陡峻的滑板,造成28人当场死亡。
气象异常与地震
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过后,人们往往担心会不会发生地震。也许你会问,难道暴雨和地震也有关系吗?当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唐山大地震前一年,震区下了一场极为少见的大暴雨;内蒙和林格尔强震前两年,下了一场雨量达600毫米的特大暴雨,邢台大地震前二年多,以震区为中心发生了特大洪涝。虽然也有相反的例子,但诸如此类的现象出现,使得人们很自然地把气象异常与地震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气象异常与地震有关呢?科学家在室内实验发现,当岩石被水浸后,由于物理化学作用,其强度大为降低。后来在野外进行人工注水和抽水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当抽水时,随着断层面逐渐缺水,岩石强度不断加强,地震活动水平也随之下降到几乎停止;再注入水后,随着岩石间隙水压的断层蠕动复苏,地震重新活跃起来。看来地震发生的可能,确实与降水有关。
除此之外,地震来临时的气象异常现象还包括风、云、雷、雪等等。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证明:每当地震前的4-6个星期内,地震区都出现了一连串的强烈高气压,导致加州海岸附近的太平洋上产生强风,他甚至认为,是这些高气压和强风引发了地震。
日本的一位作过奈良市市长的健田忠三郎能根据天空中的云彩预报地震。1978年3月6日上午,这位市长正在参加一次记者招待会,他指着天上云对记者说:“这就是地震云,不久会有一次强烈的地震震动日本广大地区。”结果,就在第二天,日本附近的海里发生了7.8级地震。根据空中云彩的形状、颜色预报地震在我国也有过记载。1935年成书的宁夏《隆德闲置》就明确写着:“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虽然人们对地震云一有的持怀疑态度,但实践中根据地震云预报地震的成功率还是相当大的。
更值得注意的还有“热异常”和“大气浑浊”现象,尽管季节不同,地区有别,许多地震前都出现特别闷热、爆热等与当时季节不协调的气温。震前“大气浑浊”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可以用地震前后出现的“地气”加热效应和污染效应来解释。根据一些“地气”的]测定表明,其中成分很复杂,并因地而异。其中往往带有颜色和气味,造成大气污染;还含有大量吸湿性的、带电的气溶胶。它通过本身携带的热能和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而引起“热异常”。
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象因素认识的深化,必将成为预报地震的一个手段。
动物预报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市万籁俱寂,一片宁静,整个城市正在沉睡之中。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灾难正在向这个城市袭来。1时,2时,当3时42分到来时,突然,大地发出了可怕的怒吼,城市激烈地摇晃起来,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爆发了。
看来,人们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灾难的降临,甚至连一点预感都没有。可是事后人们回忆震前的动物行为,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就在这次地震的前一天,7月27日上午10点钟,唐山地区滦南县王东庄的一位农民,在棉花地里见到大老鼠叼着小老鼠跑着,小老鼠依序咬着尾巴,排成一串跟着。7月25日上午,抚宁县徐庄,有人发现成百只黄鼠狼从一堵古墙里倾巢而出,大黄鼠狼有的背着小的,有的叼着小的,向村里转移。当天傍晚,又有10多只黄鼠狼围着一棵核桃树打转。7月26日和27日,黄鼠狼又陆续向村外转移。那几天黄鼠狼不停地嚎叫,很不安宁。
昌黎县有一家养了二三百只鸽子,唐山地震前一两个小时,鸽子全部飞出窝,把主人和邻居都闹醒了,大家出来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随后又进屋睡觉,但刚一躺下,大地震就发生了。
唐山市殷各庄有一条狗,临震前那天夜里,就是不让主人睡觉,主人一躺下,它就进屋来咬,主人把它赶跑,上床睡觉,它又进来咬了主人一口,主人拿起棍子出房门追打,刚出去一会儿,大地震就发生了。
另外家禽和大牲畜前都有异常表现。那么震前动物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反应呢?地震源以什么信号刺激了动物?动物又以什么感觉器官接受了这些信号?这些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尚未搞清楚。
有的人认为,地震前,震源区的岩石在强大的地震应力作用下,发生着强烈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同时产生声(机械振动)、光、电、磁和热等物理现象。地震前所产生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听不到,但对有些动物来说,它们却听得非常清楚。地光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可能是有刺激的。美国地球学家埃弗恩丹认为,一是某些动物对地磁场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所以发生震前异常行为;另一是 很多动物的听力比人强得多,它们能听到频率极高或级低的声音,因而震前发生反常行为。
对动物与地震关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能作为预报地震的参考,只有结合其它地震的前兆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动物在地震前为什么会有异常反应还是个谜,有待于深入研究。
地震前气象上常出现什么异常?
一次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气候和天气的异常现象。如热异常,在某些地震之前非常明显。1966年3月8日邢台7.3级地震前的7天内,平均气温由零下13度一下增到零上11度。海城1975年2月4日的7.3级地震前的一旬,比历年同期高出3.7度。临震当天八时至九时半暴发性增温12度,使寒冷的冬天出现了闷热的现象。这种异常现象,是由于孕震区处于地壳激烈变动前夕,临破裂前地下热能发生了剧烈扩散,并通过某种途径输送给了大气。这种热异常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有的专家还总结出,在地震前的一年或几年的一定时段内,先出现大旱而后是洪水大涝,或先是大涝而后大旱;或旱涝交替出现,之后发生大地震。这种震例,国内外均有,如1970年南通地震,在前二、三年都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大涝,之后又出现少有的大旱。1989年河北大名地震前出现过旱涝交替的现象。其它还有震前怪风、淫雨、黄尘、大气混浊等各种现象。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既无确切原因和来源,从而无中生有地产生和通过非地震部门的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漫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究其内容毫无科学根据,纯属荒诞无稽,甚至含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则屑地震谣言:有一定原因和来源,通过某些正规途径传播或泄露,由于传话走样或层层加码、越传越奇,以致以讹传讹,迅速漫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究其内容尚有某些根据,但却是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有的则渗杂着一些荒诞无稽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则屑地震误传。
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灾害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大地震可以在瞬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心理影响。人们希望在这种巨大的灾难来临之前,会有一个权威部门能够告诉他们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会发生多大的地震,让他们能够有所准备,避免更大的伤亡和损失。从本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30多年来世界上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地震预报尚未过关,人类社会没有足够力量完全防止地震的破坏,人们一般都有恐震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将正常的地震工作活动,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总结防震经验工作会议等误认将发生大地震的信息;一些人将与地震无关的异常现象,如气候的剧烈变化误认为地震的前兆;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国内外媒体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散布地震谣言,在未澄清是否真有地震之前,少数群众对地震谣言是确信的,多数是处在半信半疑状态,但因事关生命财产,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般都会随大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尤其在偏远农村,地震谣言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
为什么要注意保护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
地震观测所要检测的变化量,一般情况下是极其微弱的,安装在地表或1—2公里深的观测仪器必须具备很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实际上人们在地表上的活动、气象等因素变化往往远大于来自震源区的信息,很容易被地震仪器检测到,势必造成“混淆视听”,所得到的资料就不可靠,影响分析预报重要依据的可靠性。因此,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必须避开人为活动,减少自然界的干扰,远离工矿、城市、交通、温差等干扰。地震台站根据这些要求,选择偏僻、基岩出露好、环境幽静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地震仪器就无法观测到准确、可靠的数据。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震台站观测环境造成的人为干扰日趋严重。为此,必须注意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